我们福建省古田县是红曲的发源地。唐开二十八年(公740年),古田民间就盛行红曲制作技艺。清乾隆版《古田县志》中记载:古田地瘠民贫,岁岁收米制曲,易银完粮原米有税。明万历年间《古田县志》中也有“田家多制曲,畲客少租山”的记载。
古田红曲制作技艺先是流传于民间,由农家自制,后来逐步发展成小作坊生产形式。1915年,古田商帮在福州建立“古田会馆”,组成红曲帮,将红曲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漾家。1957年—1959年3年间,全国有20多个省、市派人来古田县红曲厂学习红曲制作技艺,从此全国红曲制造有了较大的规模。
红曲是一种微生物菌种接种在大米上培养而成的,因其颜色红紫优美宛如朱丹,故名红曲。
古田红曲制作技艺随着历史的发展愈臻完美,是一项有重要价值的工艺。酒缸先消毒好,然后往里面倒入烧开后冷却的泉水,等糯米蒸好凉透了,就先倒入红曲米,在倒糯米,以后定期用木棒搅拌观察
红曲主要价值:
我国古代明确记载着红曲菌医疗功效的药书,可以追溯至朝吴瑞所著的《日用本草》所叙之“红曲酿酒,破血行药势”。约在同时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《饮膳正要》中则说,红曲“健脾、益气、温中”。其后,如《本草纲目》、《本草衍义补遗》、《本草备要》及《医林纂要》等药书均有红曲药效之记载。台湾民间还流传,红曲用来治小孩和老人夜尿及轻微气喘的功效极为良好。国家出版的《中药大辞典》将红曲的主要药效归纳为“活血化瘀,健脾消食,治产后恶露不净,瘀滞腹痛,食积饱胀,赤白下痢及跌打损伤”。
红曲补充信息:
1. 红曲米易受潮,一旦受潮,就会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染,逐渐霉变,结块生虫,故保存时,应当放在干燥的环境里;
2. 使用红曲米时需注意,用量不宜多,否则口味发苦,不过可加点糖,起到去酸解苦的作用;
3. 红曲米的生产工艺包括浸米、蒸饭、晾饭、接种、推曲、搓曲、上铺、喷水拌曲、出曲晒干等工序。一般从米饭培养至出曲,大约需4天左右,红曲米米粒外表便全部呈紫红色,经晾干或烘干即成。而在成品红曲米中,仍有一部分色菌在继续发酵,最终使红曲米中残存的白心红透,所以民间有陈年红曲米比新货好的说法。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红曲在我国古代称丹曲,既是中药,又是食品。作为传统中药,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一书中就有记载,认为它有活血化瘀、健脾消食等功效。南方产妇生完孩子后喝的月子米酒里面,就放有红曲。红曲也是生活中的降脂良药。
红曲就是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,又称红曲霉,是用红曲霉菌在大米中培养发酵而成;红曲水是用红曲米染色而成,一般都是把红曲米制成红曲水使用,其方法是:将红曲米50克用石磨或粉碎机碾碎(也可整粒使用),然后放入1升清水中煮沸,改小火续煮5分钟,然后用纱布过滤去渣,即得红曲水;红曲粉是将红曲米经粉碎后成为红曲粉。
1. 在烹饪中,红曲米的应用较为广泛,可用于烧菜染色,如江苏名菜樱桃肉、无锡排骨的制作;
2. 可用于烧腊、酱卤食品,如广东叉烧和某些卤水的制作;
3. 可用于红肠一类的灌肠上色,以及配制糖醋、西汁等复合味时调色;
4. 粥饭、面食、腐乳、糕点、帖、蜜饯等在制作中也经常用到红曲米。
1.产妇食谱
主料:红曲米30克,粳米100克,红糖少许。
将红曲米、粳米分别去杂质,用清水淘洗干净。在洗净的锅内放入适量的清水、粳米,置于火上,煮沸后再加入红曲米,用文火煮至粥成,加红糖调味,即可供食。
特点:粥软糯,甜香适口。
此粥能活血化淤、健脾消食,可用于防治产后恶露不尽、淤带腹痛等症。
2.降血脂食谱:首先将100克大米、30克红曲米分别用清水淘洗干净。锅内放入适量的清水、大米,置于火上。锅开后再加入红曲米,用小火煮至粥熟米黏即可食用了。另外,血糖不高的人,还可以放点枸杞、红枣等一起煮。常吃不但能降胆固醇,还可用于产后恶露不尽、腹痛等症。